首页 联华证券 十大配资公司 2024十大正规股票配资排名
联华证券_十大配资公司_2024十大正规股票配资排名

十大配资公司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十大配资公司_2024十大正规股票配资排名 > 十大配资公司 > 股票可以用杠杆吗 万斯,从小镇出走

股票可以用杠杆吗 万斯,从小镇出走

发布日期:2025-05-04 21:03    点击次数:157

股票可以用杠杆吗 万斯,从小镇出走

美国T·M·D新锐组合股票可以用杠杆吗,即川总Donald Trump、马斯克Elon Musk、万斯JD Vance组成的川总行政当局,正隔三差五震撼世界。

我们对川马二人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对这位80后副总统万斯大多知晓不多。直到上月中旬,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安全会议上,万斯发表演讲,在政治与文化层面上向欧洲盟友开战,万斯才在中国互联网上声名鹊起。

这位或许将成为未来美国总统的政治人物,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为此,作者这些天读完了万斯9年前出版的自传《Hillbilly Elegy》。

Elegy指的是那些表达悲伤情感的诗歌,常用于悼念逝者。Hillbilly通常用于指美国山区(Hill)未受良好教育之人(billy原指朋友、伙伴、兄弟)。

在万斯这本自传里,hillbilly的指代则更为复杂:它属于地域,是阿帕拉契山区的乡下人;属于民族,是苏格兰-爱尔兰裔美国人;也属于社会阶级,是美国白人工人。如书名暗示,万斯既写的是这三重指代出身的自己,也是为这些群体代言。

书评人A.O. Scott在去年曾撰文写道,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本届美国大选。那也就能读懂为何川总能重回白宫。

「乡下⼈最好的出路,就是离开」

万斯是苏格兰-爱尔兰移民的后裔。18世纪时,该群体大批移民到美国,并定居在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山区,形成了独特的山区文化。他们信奉传统文化、忠于家庭和国家,但也颇为排外。万斯自述祖辈「不喜欢外来者,或是长相、行为与我们不同之人,尤其介意跟我们说话方式不一样之人」。

山区的经济可想而知,「贫穷是这个群体的家庭传统。他们的祖先当年在南⽅当奴⼯,后又曾当过佃农、煤矿⼯⼈,在近代又当上机械⼯人和⼯⼚⼯⼈。」万斯的母系家族,就居住在该山区肯塔基州一个煤矿小镇「杰克逊」。或许「连称它为小镇都感到勉强」,杰克逊是乡下。

万斯写书之前曾回过杰克逊,他看到「当地三分之一的居民贫困度日,处方药上瘾问题早已深植当地,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比例之低,从以前到现在没有丝毫改善。大家健康状况都很差,因为缺乏政府协助,人们甚至无法解决许多基本身体毛病。」但是,当地乡下居民「不想被看不起」,不愿对外吐露现状,「乡下人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或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

万斯的外公和外婆,在1940年代跟随人潮离开了山区,前往邻近的俄亥俄州的「中央镇」讨生活,「乡下⼈最好的出路就是出⾛。」那时,美国工业经济繁荣,位于老工业区的中央镇,其居民也因此享受到时代红利。

青年万斯和他挚爱的外婆

从乡下到城市,万斯的外公和外婆努力坚持了下来,「外公和外婆相信,努力工作更重要,生活就是一场斗争。虽然自己这类人成功概率很小,但这不是失败的借口。」

两人遭遇了乡下人进城后一定会面临的歧视,其文化习俗受到城里人的强烈批评,例如,「在山里老家,所谓隐私只是一种没人真正在意的抽象概念,亲朋好友或邻居常不吭一声闯入你家,所谓家庭生活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这个过程中总得仰赖许多邻里好友帮忙。但在中央镇,家就是不容侵犯的城堡。」

万斯的外公和外婆,在精神层面或许从未真正融入过小镇,「他们总是只有一只脚跨进了新生活的大门,而另⼀只脚还停留在旧⽣活中。他们在小镇慢慢交到⼀些朋友,但他们的根还是深深扎在乡下的故乡......那种把⾃⼰家庭抛在⾝后的负罪感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他们不管出于什么⽬的,都会定期回⽼家看看。」

吃尽时代黑利,被困在小镇

万斯的外公和外婆赶上了美国工业经济向上期,蓝领阶级的丰厚薪资维持了他们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万斯及其父母这两辈小镇青年,却只吃到时代黑利。

1980年代,中央镇所在的老工业基地衰退,「这种改变是逐渐的,不是泥⽯流,⽽是⽔⼟流失。」经济变革导致许多小城镇失去存在意义,经济机会减少又加剧社会失能,美国那时也形成了「铁锈带」。「锈」指去工业化,也指曾经强大的工业萎缩导致的经济和城市衰退。

万斯的童年穿梭于贫困的乡下和衰落的工业小镇,前者成为他的精神故乡,后者则是他进入青春期后的生活基地。工业小镇经济衰落,「小镇中⼼现在就像⼀处美国⼯业辉煌时期的废墟」,这带给小镇居民的远非贫困,还压垮了许多人的精神和家庭生活,「整个群体的愤世嫉俗、悲观怀疑,有精神层⾯的深层原因,不同于浮于表⾯的短期经济不景⽓。」

万斯的外公曾长期酗酒,还曾对婚姻不忠。外婆则命途多舛,14岁时她第一次怀孕,一生中不仅生了3个孩子,还流产9次,也曾将自己困于家庭,与社会封闭。两人争吵打架不断,婚姻多年不幸,这给他们的3个孩子带来持续一生的心理阴影。

万斯母亲的不幸童年从未被治愈,她重复了万斯外婆早婚早育的命运,在19岁生下万斯的姐姐,也因此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生活的重担将万斯的母亲压垮,她的内心崩塌后开始药物上瘾,此后一直在吸毒戒毒、跟不同男人结婚和离婚中挣扎。

如同击鼓传花,万斯母亲的数次不幸婚姻和毒瘾,又给万斯带来沉重的童年精神创伤和性格缺陷。万斯的母亲没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爱,「母亲把⾦钱等同于感情,可能她觉得如果不给我厚厚⼀沓零⽤钱,我就感觉不到她对我的爱。然⽽我从不在意那些钱,我只是想让她健健康康的。」

万斯和姐姐一直在更换「父亲」,这不仅让他在青少年时痛苦不堪,也导致他成年后不知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且难以控制情绪,「我学到的男⼦⽓概,不过是喝啤酒,以及当⼥⼈对你⼤喊⼤叫时,你也⽤⼤喊⼤叫回敬。」万斯的姐姐也深受其害,「我学到的是,男⼈动不动就会消失,他们不会关⼼⾃⼰的孩⼦,他们不会养活⾃⼰的家庭。他们只会消失,⽽且如果想让他们消失,并不难。」

在凋敝的经济、社会、家庭生活中,万斯差点就要复制母亲的生活,陷入代际恶性循环——这是万斯的同龄小镇人普遍的遭遇。

小镇上的同龄人,不再如外公和外婆一辈般相信努力有用,而是陷入出生即绝望的躺平思想,「逃离了油锅,却逃不过烈火。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导致不稳定。这就是美国乡下(与小镇)的家庭生活。」

万斯在读高中时,常旷课、迟到、成绩不好、吸过大麻,「差点屈服于⾝边每个⼈都有的那种愤恨......我的亲戚几乎没几个人读过大学。各项数据都告诉人们,像我这样的孩子似乎注定命运多舛。如果运气好一点,还能接受社会福利系统帮助,如果运气差一点,就会因为海洛因吸食过量而死。毕竟光是去年,我所成长的小镇就因此死了几十个人。」

很幸运,没有坠落

幸运的是,万斯的其他家人给予了他多年情感和经济支撑,这让他未如其他同龄小镇青年一般坠落下去。高中三年,万斯和他挚爱的外婆住在了一起。高中毕业后,他参军去了伊拉克战场。四年后,他退伍进入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用两年拼命学完了四年大学课程。

再之后,万斯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并认识了中产阶级的印度裔爱人,最终实现了阶级向上流动,终于实现外公和外婆期待他实现的美国梦。外公曾告诉他,「体⼒劳动固然光荣,但这是他们那代⼈的⼯作,你们这代⼈需要做些不同的事情。美国梦就是向前进的势头,这指的是向上阶级流动,需要上⼤学才能实现。」

万斯深知自己是小镇青年里的幸运儿,「我做的事虽然⾮常平凡,但⼤多数像我那样长⼤的孩⼦,都做不到。」

2003年,身穿美国海军陆战队服装的万斯

万斯31岁时所写这本书,揭示了美国蓝领白人工人阶级的经济和生活困境,的确可以解释川总的两次上台。梦碎的他们将川总视为可以改善阶级生活的代言人,在之前他们已经绝望、焦虑、愤懑太久了。

万斯写道,「在我们这个群体⾥,当很多⼈开始相信现代美国任⼈唯贤的体制不是为他们⽽设时,奥巴马总统正好⾛⼊公众眼帘。我们知道⾃⼰活得很失败,毕竟糟糕的事情司空见惯:青少年死亡讣告不直接说明死因(他们经常死于吸毒过量),⾃⼰的⼥⼉在⼩混混⾝上浪费青春。⽽奥巴马让我们内⼼最深处的焦虑加倍:奥巴马是好⽗亲,我们很多⼈却不是;他西装⾰履去上班,我们穿着⼯装裤,前提是我们得有幸找到⼯作;他妻⼦告诉我们不应该给孩⼦吃某些东西,我们因此恨她,不是恨她说错了,⽽是恨她说出了实话。」

万斯这本自传,如果按照中国互联网某类博主的思维逻辑,完全是在揭开美国社会和底层的伤疤,用贬低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方式,满足东方对美国的阴暗幻想,是妥妥地给境外势力递刀子,必须封禁。好在,世界不都是按这种逻辑运转,热衷自我批评和反思的美国读者,多次将这本书送上畅销书榜高位。

政治骗子?

评判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自传只是当事人单方面叙述,因此不能完全凭这本自传评判万斯。万斯出版这本自传的2016年,他开始考虑竞选公职,很难说这本自传不是为他进入政界做准备,难免有剪裁性叙事、美化人设的嫌疑。

万斯从政后的职业生涯攀登,堪称火箭速度。2023年1月,万斯就职美国国会参议院议员。仅从结果来看,万斯这19个月的任职经历算不得成功。截止到去年7月,万斯提出的57项立法议案无一获得参议院通过,万斯还与其他人共同提出了288项议案,其中2项议案同时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被拜总否决了。

但是,这段职业经历让万斯有了平台传播其社会和政治理念。万斯在参议院发表过45场演讲,常讨论文化战争议题,例如他强烈反对主张多样公平包容的「多元化倡议」,也反对「庇护城市」——北美一些反对驱赶非法移民的市政管辖区。

万斯任职参议员期间,他展现的价值观与川总大有重叠。担任参议员不到一个月,万斯就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支持川总。担任参议员一年半后,万斯被川总选为竞选搭档,随后,万斯接受最支持川总的右翼媒体福克斯新闻采访,他说,川总上台后,将和俄政府谈判迅速结束俄乌战争,让美国可以专注亚洲,而这正是川总一贯的主张。

终于,万斯在自己40岁这一年,今年1月就职美国副总统,成为川总行政当局中的重要成员。如今,川总行政当局在俄乌战争和国际政治中的表现,已早被万斯预言。万斯担任副总统后不到一个月,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中,他在政治上向欧洲盟友开战、在文化上抨击欧洲左派,一鸣惊人。

万斯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中演讲

万斯对川总的追随,却有可疑之处。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万斯曾多次公开批评川总是「人民的海洛因」,让美国人沉浸在美好幻觉里,是彻头彻尾的骗子,是根本不关心美国普通人的政客。万斯痛恨母亲多年吸毒,他对川总这种指控堪称严厉。万斯私下还质疑川总是「美国的希特勒」。

尴尬的是,川总赢得了2016年美国大选。随后,万斯对川总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万斯在2018年说,川总是少数几个认识到美国不少地区已充斥挫败感的政治领导人之一。万斯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投给了川总,川总输掉后,万斯亦认同大选存在舞弊,附和川总是被美国民主党「窃取胜果」这一说辞。

2021年,万斯在福克斯新闻上向川总公开道歉,他说后悔5年前对川总的错误判断和批评,称川总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为人民做出了很多好的决定。」川总也投桃报李,2022年,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联邦参议员竞选期间,川总公开称赞万斯「将美国利益置于首位」。万斯依托川总的背书和声势,最终赢得了胜利。

万斯对川总态度180度的前后大转变,让许多人认为他是投机主义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aul Krugman去年就曾公开发文,称万斯和川总一样「都是骗子」,都鄙视那些「最热爱他们的支持者」。Paul Krugman说,「万斯可能是现代美国政治史重要人物里最自私冷酷的一个,尽管这是个相当拥挤的赛道。无法确定川总是否相信他自己说的那些假话,但以万斯的头脑,他应该清楚自己实现了一次非凡的政治虚假营销。」

小镇青年的时代

万斯这本自传,不仅能帮助了解美国社会,也能帮中国读者观察与思考自我。书中涵盖的上述及更多话题,都能在中国社会找到映射。

万斯的社会观点是典型的美国保守派价值观,例如他注重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反对同 婚、反对枪支管制。在这本自传中,万斯多次暗示乡下与小镇居民大多是保守派,而城里人大多相信自由主义,他以其外公为例:1984年美国大选时,万斯的外公为了反对自由主义参选人,宁愿投票给自己一直反对的政党。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在美中和世界依然广泛存在。在乡下和小镇,少有人会对自由主义感兴趣,但在发达大城市,自由主义就会有更大影响力。

许多人认为,价值观是完全自由和自主的个人决定。但万斯这本书揭露了令人感伤的社会现实,即一个人认同某种价值观,需要对应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支持,而自由主义对许多人是一种价值观中的奢侈品,因为其背后是一种拥有更好生活的隐形特权。

万斯真是政治骗子吗?这很难得出结论。

对于万斯这些需要付出超出常人努力才有可能成功的小镇青年,在价值观上的确更容易(但不绝对)倾向于只相信利益、不相信原则,因为其生活环境太过残酷,而原则通常不能当饭吃。这确有可能导致人变得更注重现实,甚至因此采取不择手段、是非不分的生存策略——这是拥有更好生活条件的自由主义城市青年绝对反对的。

小镇青年与城市自由主义青年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对立,在万斯自传中早有描述。万斯乡下来的外公外婆进入小镇,万斯从小镇进入大城市,都是社会阶级流动。社会阶级的变化不只关乎财富变化,还关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双方的巨大冲击。

万斯在自传中写道,美国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是为乡下家庭设立。而事实上,大多数较为进步国家的现代政治文化体系,也不是为乡下和小镇居民设立,而更多是基于城市群体的价值观。万斯如今给美国政治带来的小镇青年价值观,自然会导致电光石火。

万斯在自传中举例类比,有次他带耶鲁大学的一个朋友去一家餐厅吃饭,「我小时候,去这家店吃饭是最高的用餐享受,因为这是外婆和我最喜欢的餐厅。而和耶鲁的朋友在一起,它就成了一家脏兮兮、油腻腻的破店。」

另一个或许是不当类比,但可以帮助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全球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后,那些过去从未有机会表达自我的广大群体,第一次拥有了公共发言机会,城市精英不再能通过机构媒体和出版物垄断公共话语权,许多城市精英在互联网舆论中感受到激烈的价值观冲击。诸多热点事件中,短视频平台的言论,截然对立于以自由主义城市青年用户为主的图文平台,就可说明一二。

每个人的现在,都来自其过去经历的塑造。就如万斯在自传里所言,「对于我们这些实现了美国梦的幸运⼉来说,那些我们经历过的恶魔⼀直在⾝后不远处穷追不舍。」万斯2016年出版的这本自传及其随后人生经历,是我们观察小镇青年与现代政治与社会互动,以及帮助自我省思的绝佳样板。

无论万斯是投机主义者,还是真心认同MAGA主义(让美国再次伟大),40岁的他已经成为美国副总统,甚至未来也可能成为美国总统。

小镇青年,已经登上最高舞台。